12年间,杨万霖先后创办了3所民工子弟学校,为上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上学机会。
但是,由于办学条件达不到规定标准,他拿不到办学许可证,学校一直以“黑户”的身份存在着。
在郑州,很多这样的民工子弟学校有着相同的命运。
专家认为,为了提高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而设置一定的门槛,本无可厚非,但如果门槛过高,多数民办学校因无法达标只好以“黑户”身份生存,便丧失了设槛的必要性。
政府在规范民办教育市场的同时,应首先保障民工子弟的受教育权利,还要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发展。
【现状】
居无定所的学校在“漂流”
“在郑州找个办学校的地方太难,把学生们带到这儿是迫不得已!比缃癜布抑V莩U宓拇核裱,因为没有空地做操场,学生们只好在楼顶上上体育课(详见4月1日本报A10版相关报道)。
提起这事,该校校长杨万霖感到很无奈,这个地方已经是该校第3个落脚点。
2001年春笋学校创办时,在姚寨。2006年姚寨拆迁,学校搬到枣庄附近。去年9月枣庄的那块地卖掉了,学校不得不重新寻找场地,搬迁到常寨这座临街的小楼,学生们在这里安顿下来。
但即使这样,招生也没受多大影响。学校搬到常寨时,有600名学生,这学期增加到了760名。
办学12年没拿到许可证
但即便如此吸引生源,这所学校的“黑户”身份却无法掩盖。对此,杨万霖感到很无奈。
1996年,他在金水区白庙办了郑州市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大铺民工子弟学校,2001年,他又办了第二所学校——春笋学校,2003年学校发展兴盛时学生有2400人。
为了使学校名正言顺,从创办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那年起,杨万霖就开始了奔波。但由于办学条件达不到规定标准,他的学校一直没有拿到办学许可证。
2003年,国务院转发文件规定,要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力度,并规定,民工子弟学校的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
也就在那年,公办学?冀邮詹糠滞饫次窆と嗽弊优胙В蛭挥泻戏ㄉ矸,一大批没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工子弟学校被关闭。但幸运的是,春笋学校和另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却活了下来。
在以“黑户”身份生存的12年间,他解决了大约1万名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但“拿不到办学许可证,学校也没个固定场所,我一直很遗憾”。
【矛盾】
春笋学校不是个案
其实,春笋学校不是个案,在郑州有很多这样的民工子弟学校,它们也多租在都市村庄的民房里,教学条件简陋,同样拿不到办学许可证。
在常寨村,距春笋学校不到200米的地方,有一所叫蓓蕾小学的民工子弟学校,同样是无证生存。
二七区的德全学校,也是所规模不小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五六年也小有名气,在校生有五六百人,仍然因达不到办学条件,一直是“黑户”。
据了解,在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集中的金水区和二七区,这样的民工子弟学校不下20所,但这些学校中拿到办学许可证的不足1/3。
据杨万霖介绍,像春笋学校这样的“黑户”学校,仅金水区就至少有10所。
社会需要民工子弟学校
很多民工子弟学校没固定的校园,没操场,收费比公办学校高,教学质量比不上公办学校,但因为它们满足了民工子弟的求学需求,所以生存了下来。
对于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来讲,条件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是他们送孩子上学的唯一选择。
春笋学校有很多孩子和四年级学生熊珍先一样,租住在聂庄,为了上学追着学校跑。
“上公办学校需要这证那证的,我们办不来那么多证,只好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一位到春笋学校送孩子上学的女士说,“这儿条件是不太好,但好歹是所学校,总比孩子没学上强!
“现在郑州本市户口的孩子入学都不容易,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年在以30%的速度增加,如果没有更多的民办学校接纳,今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将更困难!苯鹚承⊙б晃挥镂睦鲜λ。
标准太高难达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条规定,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各地据此制定地方标准。
而按照郑州市公办学校的办学标准,学校要有200米长的跑道,要有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尽管各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定标准,但基本的硬件和生均占地面积等都是硬指标,必须具备。
“校园占地面积至少要10亩,学生人均用地面积要达14平方米,学生人均建筑面积要在4.6平方米以上,老师要有‘三证’(教师资格证、师范学校毕业证、普通话证),每个年级至少要开设两个班,教室要装空调,要有200米长的跑道,要有图书馆、实验室、能升降的桌椅板凳……”德全学校的校长释德全说,这样的办学标准太高,民工子弟学校很难达到。
一位民办学校校长抱怨道:“公办学校由政府投入,教师的工资由财政承担,民办贵族学校也多由大老板投资,这些条件当然容易具备,就难为了我们这些民工子弟学校了!
此外,这位校长还点出了教育部门不审批他们这类学校另有原因:“不审批这些民办学校,主管部门可以规避风险。将来万一学校出了问题,主管部门可以不承担责任!
但这些学校确实分担了政府部分义务教育的责任,不能全部关闭,所以“主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是默认这些学校存在”。
对于这样的矛盾,金水区教体局一负责人表示,像春笋学校这样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确实分流了一部分学生,之所以目前没有获得审批,是因为学校没有达到规定条件。但教体局会扶持他们逐渐改善办学条件,争取早日达到规定标准。但对于规模比较小、办学条件特别差的民办学校,教体局会坚决取缔。
【建议】
降低门槛增加扶持力度
不符合办学条件无法取得许可证;没有许可证的学校难以引资改善办学条件,也无力吸引优秀教师执教,进而造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而随着公办学校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差距将越拉越大,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将更高,更难拿到许可证。如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已经引起了一些专家的警觉。
“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政策的可操作性。此外,应充分考虑学校要达标和学生要上学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政策是为现实服务的,制定政策是为了规范教学秩序,但如果设的门槛过高,多数学校都达不到要求时,门槛也就没了存在的必要。”
他认为,既然那么多民工子弟学校都达不到标准,拿不到办学许可证,政府就应该降低门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苏林认为,政府和教育部门一直在提,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但并没有落实。民工子弟学校为政府分担了义务教育的责任,政府应该多给这些学校一些扶持,并适当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门槛。
此外,“政府的政策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更要结合本区域的现实。如果政策脱离现实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政策制定得再好,也是一纸空文”。(记者 吴静/文 丁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