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商人大量涌入经济短缺的俄罗斯,在俄罗斯发展出无数个露天“集装箱”市场,这些市场让华商狠狠赚了一笔,一个“箱子”最高时可以卖到40万美元。
不过,从2007年1月15日开始,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俄罗斯移民法修正案正式生效。对于占在俄外国人60%以上的中国商人和打工者来说,法规中关于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的条款意味着他们随时可能被驱逐,面临停业、回国或另寻出路等抉择。
在行家看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状况的逐渐好转,在中俄贸易史上曾经风光无限的“倒爷”时代将从此一去不复返,中俄经贸模式的“升级换代”转型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在莫斯科、叶卡捷林堡等俄罗斯大城市采访仍在观望和彷徨的中国商人,为读者发回第一手的现场报道。
今天是中国的大年初二,隔着遥远距离的莫斯科没有多少春节的气氛,在中国人聚集的集装箱市场里,显出与平日不一样的萧条。
“往年中国人都回去过年了,但是今年,不知回去了的还有多少会再回来!痹谀箍贫拷嫉那卸舴蚴谐,曾经有过档位的王昊对本报记者说。作为首都,莫斯科的状况对华商来说算是理想,因为这里政府正确执法度高,而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远东地区,当地政府采取的偏激手段早已使不少中国商人闻风而逃。
市。阂桓黾跋渥罡呗40万美元
对于一直活跃在俄罗斯境内多个露天市场的中国商人来说,法规中关于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的条款最具有冲击力。
从最早的集装箱仓库到庞大的露天市场,分布在俄罗斯境内多个城市角落的零售市场,个个历史悠久。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缺口惊人。为了迅速满足大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俄罗斯政府默许大量外国商人携带着通过“灰色清关”手段入关的货品涌入。
所谓“灰色清关”,是中俄贸易中的一个历史产物。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很多中国商品都是通过“包机包税”途径进入俄罗斯市场的;踔髦灰蚧踉斯窘赡稍朔,就可以由货运公司将货物运往目的地,并由货运公司委托的“清关公司”代理清关,后者会把所有俄罗斯海关手续办好。这种途径对中国商人的有利之处是进口手续便利,但后果是政府损失大量税收。
“最早用集装箱运货到俄罗斯的中国人,就顺便卖起了商品,到后来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买卖廉价小商品的市场!30岁的东北人王昊来到莫斯科已经7年。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受到俄罗斯人“捧场”的露天市场越开越多,市场内的外国商人成几何级数字增长。最让王昊津津乐道的是2000年前后的时候,“那时我用一个箱子就能赚几万美元”。他所谓的箱子就是市场里的铺位,商品则从衣服、鞋子到食品水果,“什么都卖过”。
这些市场在10多年间让成群结队涌入俄罗斯的中国商人狠狠赚了一笔钱。其利润之高让人瞠目。王昊说,2006年俄罗斯政府出台一系列新法规之前,市场里的“箱子”每个最高可以卖到40万美元;如果出租,除每个月可以收到上万美元,承租人每个月还需向转租人支付一定的费用,称为“好处费”,有点类似国内的进场费,最高可达人民币100万元。
但是这些集装箱的命运随着俄罗斯政府新法规中“取消露天市场”的条款而一落千丈!霸仁且豢榻,现在是一砣铁”,在市场里拥有过几个箱子的中国商人李德华这样来形容箱子价值的巨变。导致集装箱急剧贬值的原因是,俄罗斯政府将关闭全国的115个集装箱市场,同时修建新的市场,露天市场将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商人:实力派观望 小生意人损失大
在莫斯科最多中国商人聚集的切尔基佐夫集装箱市场,记者看到,这个市场是用各个型号的集装箱拼装起来的,集装箱由上下两层构成,上层仓储,下层营业,一排排集装箱之间形成街区。整个市场划分为数个管理公司,这些公司将集装箱租赁给商户。
中国人喜欢将这个市场简称为“集装箱”市场。王昊说,这是莫斯科最大的露天市场,共分为阿斯泰、太阳区和黑毛三个区。前面两个区中,基本上都是中国人,主要从事服装、鞋帽及工艺品批发,也有少数经营中国调料和食品;活跃在“黑毛区”的多数是以色列商人。市场上各种肤色的人川流不息,大包的货物进进出出。休息间歇,不少华商会聚在一起聊聊天、看看报纸或者踢着用纸做成的简易足球。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