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3日电 近来,中国各地粮油价格全线恢复性上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瞭望》载文指出,这一波粮油价格上涨是在国家采取一系列惠农促粮政策后,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出现的。与长期困扰中国农民的“谷贱伤农”相比,这轮“增产涨价”现象耐人寻味,或许预示着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乃至粮食市场格局将出现一些重大变化。
粮食大省江西最新发布数字显示,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在2004年、2005年连创新高后,再创第三个历史新高。而江西省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显示,今年以来,食用油价格小幅度恢复性上涨,进入11月后达到或超过去年同期,涨幅为近年之最。
位于江西九江的南方粮食交易市场的粮食专家熊学华说,在中国粮食历史上,一个粮食主产省连续三年产量创历史新高是罕见的,市场价格连续1年多持续上扬也不多见,而连年产量创新高、价格持续稳定上涨更是前所未见。
文章分析认为,按照价值规律,产量增长也将导致价格下降。造成如今粮食“增产涨价”反常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产生的“托市”作用。该政策的实施使大量粮源被国家控制,虽然产量增加了,但市场供应量不增反减。其次加工业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市场拉动等因素造成国内粮食的消耗量增加。
文章指出,以最低收购价政策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化道路,正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在较长时期内,中国粮食产销可以维持目前这种“农民可接受、市民能承受”的“紧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中国粮食市场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也面临全新考验。
不少专家表示,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粮食供求的变化趋势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固然重要,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包括与此相关的粮食物流体系、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更为关键。
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郭晓利说,从整体上看,当前影响中国粮食供求的突出问题不是总量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一是年际间粮食需求增长与产量变动矛盾较大,“卖粮难”、“买粮难”交替出现;二是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区域间粮食供求矛盾加剧;三是粮食品种结构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文章强调,近年来,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能源化、用途非粮化等推波助澜下,粮油加工企业遍地开花。加工因素成为最近一波粮油涨价的一个原因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各种性质的粮食加工企业将逐步取代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成为粮食市场的主导力量。而粮食市场波动的“导火线”也将在既有的“产量下降”、“流通不畅”因素外,新增一个“加工过量”因素。
文章指出,在吉林一些玉米深加工发展迅速的地方,“粮源争夺战”正因加工热潮而点燃,农民卖粮的风向标已从原来的看粮站变为看加工厂。(林艳兴 葛如江 沈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