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梁王与世界第一“架”
2005年6月,杭州湾大桥进入架梁施工阶段,面对极端气候条件下有效工作日只有180天的杭州湾,工程技术人员果断地选择了变海上施工为陆地施工的作业方法,将大桥箱梁的制作全部移至北岸的预制工厂。
朱瑶宏:“架梁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最快的是岸上预制整体把它架上去这种方法肯定是最快的,但这种快又有前提,有没有这样大吨位的船只,有没有这样高效率的架桥设备。”
杭州湾跨海大桥最重的70米箱梁,创纪录地达到2200吨,这相当于一列满载的火车,宽16米,高4米的70米梁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梁王,但是它也遇到了与钢管桥桩同样尴尬的问题——根本找不到与它相匹配的施工架设装备。
朱瑶宏:“我们要靠自己的船舶制造和装备制造的同志和桥梁设计的同志配合起来去研发,一个小天鹅号,天一号,这个两个架桥机解决了大型梁的运输和架设一体化问题,这个船也是适应杭州湾地区,它可以在七级大风下,或者每秒3米的流速下依然可以顶风、顶浪前进,安全到达位置!
依靠中国人自己研发的两个大力士,杭州湾北岸中华梁王70米箱梁的海上架设速度空前提高,最快时曾经创下了一个月架设40片梁的记录,然而架梁最大的世界性难题还在后面,那就是,南岸滩涂区五十米箱梁的架设。
这里就是落潮后的杭州湾南岸,从海塘开始向海中延伸的长达十公里的滩涂区,潮涨潮退间,汪洋与泥滩的交替使得这里既不能行车、又不能行船,此时海上架梁技术根本无用武之地。
朱瑶宏:“这个时候我们希望从岸上一头向另一头一片一片架设箱梁,这么重的梁这样的架设方法原来也是有的,但是它的重量在当时来讲,极限有六百多吨,当时在台湾已经有九百多吨的能力了,我们大陆也没有,在国际上也没有,更大吨位的架设技术,我们架桥50米的梁是1430吨,在这个吨位下你架梁的设备还能不能按同样的思路去研发呢?当时很多公司打退堂鼓了,包括意大利很多著名的公司它都觉得很难。”
梁上运梁技术风险大、不可测性高,因而它在世界同类工程中很少被采用,在施工过程中,一旦不能精确计算每个构件的受力情况,就很可能导致机毁梁断的惨剧。
朱瑶宏:“离大桥开工已经两年半了,如果当时我们想扭头换另外一门技术都来不及了。”
在困难面前,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退缩,再次知难而上,终于成功研发这个号称“千脚蜈蚣”的世界第一架——50米箱梁“梁上运架设”技术,并创纪录地将世界桥梁建设,梁上运梁、架梁技术的最大吨位提升500吨。
朱瑶宏:“梁上运梁,四个小车,运梁的轮子有六百四十个,非常壮观,架桥机也很成功,整个一套从运梁、制梁、提升、运输到架设,这套设备应该说是刷新了同样种类,架桥史上的纪录。”
2006年2月3日大桥打桩施工完成;2006年10月18日桥墩承台浇筑完成;2007年5月21日混凝土箱梁架设完成;2007年6月13日北航道合龙,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通车。
一朝玉虹飞跨,百代天堑途通。对于整个中国东部而言,杭州湾大桥横跨的这三十公里蔚蓝色,联通的绝不仅是交通上的阻隔,更重要的是,它也同时盘活了整个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棋局。
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方建新:“这个大桥的建成使原有的长三角南翼环杭州湾地区的L型空间格局变成了三角形的这样一个双面的空间格局,这样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可以向西,也可以向北,相互之间联系非常便捷,这样有利于杭州湾两岸的共同发展!
大桥的建成无疑将更有利于,整个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的调整与升级,而在此过程中,各城市间的功能分工也将更趋明晰、合理,在错位发展的同时,共同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努力提升长三角的整体竞争力。
半小时观察:中国装备业如何打造出世界工程
一桥飞架,给人们最直接的印象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更近了,经济联系更密切了。苏通大桥的建成,使南通和苏州两地的过江速度,有原来的轮渡的近一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七分钟。杭州湾大桥通车,宁波到上海的行车距离一下缩短了120公里。虽然,这些距离和时间单看上去不多,但一旦累积起来,就能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它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迅速崛起与融合,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还有看不见的东西也在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是桥梁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将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向前推进;二是国人创造和创新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印证和强化。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大桥巍巍,顶天立地,一个民族的想像力、创造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凝聚力、融合力在此了然于胸,一览无余。
记者:胡长春 盛情
摄像:贡存 刘勋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