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九日电 题 金融信贷多举并重:灾后重建亦是信心重建
中新社记者 魏晞
五月十二日大地震至今,尽管国人心情还未平复,但信心却慢慢重建!胺孔恿蚜恕⑺,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一定能把家重新建起来!” 而这一切,都难以离开金融信贷杠杆的支持。
目前,中央已提出及早谋划和适时开展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并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都江堰地震灾区表示,央行正搜集灾区企业、居民资金需求信息,在及时汇总和论证之后,将及时下达相关支持政策。
在此同时,各家银行捐款频频超亿的数字下,对受灾地区的信贷支持也悄然展开。
震后一周,工行四川分行与成都市政府签订了总额两百亿元的融资意向。仅工行四川分行,已为四川地区的交通、电力、电信和制药等相关企业提供贷款二十五亿元。
建设银行对灾后重建相关贷款的利率优惠给出具体数字:对核准发放的用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人民币贷款,可执行人民银行利率下限,即个人住房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百分之十五,其他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百分之十。
中国银行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在成都签署折合人民币三百亿元灾后恢复重建金融合作协议。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东气集团成为受灾最重的央企之一。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银行界的快速反应和灵活机动确实创下先例:双休日转移支付不休、凭身份证即可存取款、贷款视情况可核销、还款有困难的逾期不计入个人信用“黑名单”等等,不仅为金融体系的恢复、更为灾区民众信心的恢复立下功劳。
但即便如此,中国成长中的金融企业仍然没有面对如此大灾的经验,人们难免有“两问”、“两怕”。
一问:灾后重建所需要贷款资金量有多大?据中国官方初步统计,汶川大地震使四川全省十四点二万家工业企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六百七十亿元,而一些机构和专家则预测,全国的经济损失将高达数千亿。准确的数字对灾后金融政策的实施意义重大。
二问:紧缩货币政策如何向灾区倾斜?上至中央,下至央行和银监会已相继出台向灾区倾斜的金融“特殊政策”,但在国内经济全局仍属“双紧缩”、通货膨胀率未下降的前提下,这个倾斜幅度如何?银行向受灾地区的政策性倾斜,是否会使国内其他地区本不乐观的信贷局面更加吃紧,导致经济全局放缓,都有待进一步商榷。
一怕:金融机构信贷承诺能否经得起时间考验。灾后重建过程漫长,可能要持续几年,金融机构的特殊政策和许诺能否持续?据中国农行副行长估算的数字,预计此次地震将会给农行带来六十亿元以上新增不良贷款,这个问题在其他商业银行中同样存在。如何在社会责任和商业原则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商业银行的新思量。
二怕:受损个人企业是否能顺利申得贷款?简化贷款繁琐手续能否落到实处,失去家业的民众才能重新起步。
灾后重建亦是信心重建;信贷支持更是信心支持。中国金融机构以并不坚实的肩膀扛起这个重任,实在需要多举并重,舍小利顾大益。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