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就篇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不倒的人民币 崛起的新中国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不倒的人民币 崛起的新中国 中新社记者 陶光雄 一九四九年,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她那新生的人民币即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在上海,投机资本家们宣称“共产党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财经打零分”,趁人民币立足未稳,有计划地掀起金钞银元上涨风。仅十多天中,黄金与银元价格上涨了两倍多,带动物价飞涨,严重冲击和动摇了人民币的地位。市民不敢隔夜持有人民币,人民币“早出晚归”。迫不得已,人民政府奋起应战,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的投机机构和人员,雷霆之举立竿见影,银元与商品价格一路下滑,人民币从此站稳了脚跟。 时隔半个世纪,人民币又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一年多前的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中国周边国家,余波及于今天。邻国的货币多米诺骨牌般纷纷倒下,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构成巨大的压力。但中国政府以一个大国的责任感“一柱擎天”,对外部冲击默默地承受和化解,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使“人民币下一个倒下”的预言不攻自破。 人民币两受冲击,结果虽相同--人民币屹立不倒,涵意却有别:五十年前甫脱战争的中国物资匮乏,只能以严厉的行政手段“勘乱”;五十年后中国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外汇储备,基本以经济方略“攘外”。五十年前人民对新政权的治国能力尚心存疑惑;五十年后政府驾驭经济、金融的能力得到广泛的信任。五十年前一战“安内”,人民币取代了银元、外币、国民党货币等一统中国;五十年后一诺“安外”,人民币不贬值成为东南亚诸国经济复苏的“中流砥柱”。 可以说,人民币半个世纪的沧桑历程,始于“安内”,终于“攘外”,其间的种种变化,多棱镜般地折射出新中国一步步崛起的身影。 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人民币见证了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曾风趣地称他的钱只有“十八元八角八分”,即人民币各券种面额的总和。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人民币券别结构没有变化,基本满足了以短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社会的流通需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放大,为适应经济发展,一九八七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增加了五十元和一百元的大面额券种,国庆五十周年时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将取消分币。万仞之山,难以竿量;盛世之华,岂可井观?从“一张大团结”到“四个伟人像”,人民币面额的变化正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的写照。 作为财富资产的代表,人民币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日益富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实行低收入和定量供应的分配政策,老百姓的收入穷于应付衣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哪还有剩钱余款?一九五二年全国人均储蓄仅一点五元,到一九七八年人均储蓄存款也只二十一点九元:而现在全国人均储蓄存款近五千元,是一九七八年的二百二十七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水涨船高了。过去“万元户”的称谓令人艳羡,如今亿万富翁也非凤毛麟角,即便普通人家,以闲钱投资于股市、债市的也大有人在,如何促使老百姓花钱消费倒成为目前中国经济中的一大难题。 作为国家信用的体现,人民币见证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中,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甚少,人民币只作用于国内,与外部世界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当中国以一个落后的经济体刚刚对外开放时,新奇高质的舶来品令国人倾倒,美元等外币以及外汇券等也便奇货可居,相较之下人民币处于弱势,正是当时中国经济水平的反映。时易势迁,如今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非昔日可比,人民币的外部效应也空前地扩大,在与一些国家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近乎“硬通货”。尤其是近两年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甚而出现了让人民币成为新一种“国际货币”的呼声。 其实,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人民币作为一种符号的性质并没有什么变化:变化了的,是支撑人民币的国家实力、人民心态。(完) |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
Copyright: http://m.cdwanao.net , http://www.sohu.com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