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就篇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一年一座北京城 中新社北京九月八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一年一座北京城 作者 郑晓东 近千户居民将在国庆前搬到北京宣武区回民聚居地--牛街的高楼广厦里。 现在,谁又能想象得到以前牛街的居家环境呢。在这条聚居着以回族为主的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街道里,许多房屋曾是清朝末年修建的,大多已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看上去年代似乎比近旁有着千年历史的清真寺还要久远。 那时候,居家环境差可不止牛街这一个地方。 在宣武区西草厂街住了四十多年的几位大妈说,那会儿,有个地方歇歇脚就不错了。大多数百姓那阵子住的是旧四合院或是没有规划的小院,还有一些破烂不堪的土坯房,一套两居室的房子里至少住着两户人家,每间不大的房子里也许还住着老少三辈,嘈杂不堪,与邻里鸡犬之声相闻。 这几位摇着大蒲扇,坐在自家胡同口边上纳凉的大妈指着她们对面刚盖起来的椿树园小区说,两年前那还是一片低矮的大杂院和一些七十年代地震棚改造过来的土坯房。现在,这里可是又大又亮堂的高层住宅楼,更有大片绿地。一位大爷正好来这问路。他想找这里有些日子未联系的老伙计,可是这些像刚从地上冒出来的大楼却让这位老“北京”也迷了路。 看着别人住上了商品楼、公寓楼,大妈说她们也盼着现在自己住的这一片平房早点拆迁改造,好从嘈杂拥挤的大杂院搬到那宽敞亮堂的大楼里。 大妈们或许还不知道现在的房子已经变得不止是宽敞明亮,而是更加现代化了。 今天的居民住宅外形不再只是火柴盒似的四四方方模样,代之而起的有高层塔楼,有风车形三角楼,还有台阶式的多层楼。内部组合也从原来的无客厅户型向小卧室、多壁橱配大客厅甚至两厅的方向发展。更有那各类复式住宅和楼中楼等。朋友来了挤炕头的年代只会留在那代人的记忆里。 小区的类型出现了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的“生态住宅区”、“信息化小区”和“文化居住区”等。就在今年八月,中国内地首座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房山北潞春小区正式开盘销售。百户市民搬进了这个就地处理垃圾、污水,把污水变成中水浇花、洗车的小区。北京市长刘淇也说,这种住宅小区应该是北京的发展趋势。 当建筑设计师们忙着为京城老百姓描绘一个又一个美好新型的家园时,房地产商人们也在变着招儿吸引日益挑剔的买房者的视线。有提供专车供购房者现场看房的,有开房地产展览会的,还出现了提供查询、贷款、买卖、签约和办理产权证一条龙服务的购房超市,让百姓购房像购物一样轻松。 居家在变,老百姓口中的词儿也在变。拆迁、物业管理、经济适用房、住房公积金、住房货币分配等新名词迭出。物业管理这一新兴行业在京城的发展也飞快。目前,全北京已有此类公司五百多家,足见百姓现在的居家条件改善之快。 资料表明,老北京经金元明清民国,住宅面积总共不过一千三百多万平方米。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九年,北京兴建住房三千多万平方米,相当于又建了两个半老北京城。而仅一九九八年一年,北京各类房屋的竣工面积就达一千六百多万平方米,可以说一年就平地建起一座老北京城。人均使用面积也达近十五平方米。 京城一家搬家公司的老板高兴地说,他们的市场正越来越大。 现如今,人们不只满足于住得下、住宽敞了。一些个住着宽敞楼房的年轻人,经不住这座经年的城市历史文化的吸引,开始向往那传统的四合院。于是,九十年代安宁雅致的新四合院又出现了。(完) |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
Copyright: http://m.cdwanao.net , http://www.sohu.com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