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0月14日电 题:沈南英:中国冬虫夏草菌种分离成功第一人
记者 吕煊
冬虫夏草,在中国民间和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中药三大宝,“人参、鹿茸、冬虫草”其中冬虫草指的就是它。世人都知道这是一种神奇的药物,珍贵的补品,它的种种神奇除了它深藏在青藏高原之外,更让人着迷的是它形态上的神奇。冬天是虫,夏天却长出草。实际上,它不是虫,也不是草,冬虫夏草是一种微生物,一种有着与青藏高原历史一样悠久的真菌。
沈南英,在未接触冬虫夏草之前,他只是有限的了解它,作为一个草原研究专家,一种专业的使然,他当初只是简单的认为利用它就需要研究它!不料就此他的后半生就和冬虫夏草分不开了。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分离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冬虫夏草菌!这在微生物界是一大创举,为产业化冬虫夏草拉开了序幕!他将人类轻松享受冬虫夏草变成了现实!事实上,人类知道冬虫夏草是微生物以来就不断有科学家去分离冬虫夏草真菌,结果均因对冬虫夏草的生存环境缺乏正确的了解而失败告终。沈南英,半路出家却因身处冬虫夏草的原产地而获得成功,这也我们关注沈南英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说他传奇,也有人说机会永远留给执着追求的人!
沈南英:思考是我前进的助力器
1949年,沈南英离开江苏老家,来到上海,参加了北京大学的招生考试,1950年幸运的沈南英被北京大学农学系录取。入学一年后,中国开始院系调整,农学系从北大剥离出来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沈南英是解放后北京农业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喜欢农学,这与沈南英10多年的农村生活有关。1954年,沈南英听从祖国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将自己“流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内蒙古畜牧研究所,专门从事草原研究工作。
一块草地能长多少草,能养多少头羊,这就是沈南英每天研究的课题,这种枯燥的生活,沈南英却干得津津有味。各种不同类型草场的试验基地,分布在生活驻地四周,近的有数公里,远的有20多公里。每天早上天亮出发,背着水、中午饭、研究资料、大小桩子和科研仪器等要走两三个小时,草有1米多高,路途非常难走。生活条件也很艰苦,7个20多岁的年轻人,其中两个还是女同志,住在一个直径不到三米的蒙古包中,半个包放炊具和生活用品。7个人挨着睡靠得很近。一年到头谁也不敢脱衣服就呼呼大睡了,洗澡就更没条件了。研究人员的工作主要是研究草地牧草的生态,每平方米有几万根草,每根草拴不同颜色的棉线以示不同部位的分枝,平均每平方米要工作两个小时,每天有10个小时趴在草丛里,天气又闷又热,草地里还有大量的蚊子,像麻蜂一样成群的围着人叮咬。随身带的中午饭,夏天因温度高,经常是酸的。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跟沈南英一起由外省分配来的四个大学生,其中两个干不到半年就溜走了。
当时课题研究总顾问是一位苏联专家,叫阿费.依瓦诺夫,是一位资深草原专家,他对研究工作的细致简直是近乎于苛刻,他除了能在会议室教育学生之外,在野地里也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同样的试验站,全自治区共有7个,沈南英所在的站是规模最大最受上级重视的中心站。
有一次,苏联专家阿费.依瓦诺夫,突然从500公里以外的呼和浩特开车到试验站要去检验沈南英的实验基站。沈南英第一次坐上依瓦诺夫的专车,结果汽车开到实验地的半路上却迷路了,草原上的草很高,这类草场是名符其实的“风吹草底见牛羊”的高原类型,人在草丛中行走,只能随着风吹草浪的起伏,,忽影忽现的看到人头。平时人在草地上走根本就没有路。所谓的路是他们几个每天行走,踩出的一条羊肠小路,有时翻坡,有时穿过低洼地,汽车不能走,要绕着高一点的坡地向前开,方向稍偏一点,试验基地在茫茫的草原上找不到了。没有办法沈南英只好站到车顶,才找到那条自己天天用脚踩出来的小路,依瓦诺夫满脸不高兴,他认为不工作的人才会找不到自己的试验地,可他忘了小沈是靠两条腿走的。结果等他们找到试验田,一到实验地依瓦诺夫就傻眼了,一个个一米见方的草原试验样方,井然有序,每根草都系上了实验标签,一个平方米的草地,就需要系 上20000多个各种棉线和标签。由于只有趴在地上系标签,时间长了旁边的草都被趴死了,露出了表皮,土埌光光暴露着。这时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了,一群蚊子蜂拥而来,一下子就盯满了依瓦诺夫的脸,他用双手一搓,又顺着勃颈抹了几下,不到5分钟,专家白白的脸变成一道道鲜红的花脸了,起初他仍坚持着平时严肃的神态,时间长一点,就无法忍受了,跟着前去的都是当地领导和翻译,平时在苏联专家面前,谁都不敢多说话,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大炮”叫巴颜孟赫,高喊道:“专家成了花脸虎了,我们也快被虫子吃掉了,回去说吧”。沈南英向专家请求就绕场一周粗看一下,专家的安排方案,回驻地再详细审报。在回去的路上依瓦诺夫从心里喜欢上这个忠厚的中国小伙子。他认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能每天呆上10个小时是不可思议的。由于依瓦诺夫在各种场合称赞沈南英,表扬沈南英,有一次他在自治区领导跟前无比感叹地说:“中国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了不起,像沈南英这样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能团结同志完成任务,还有什么尖端科学,不能攻克的”。沈南英一下子成为了科研名人。后来苏联专家撤离,沈南英接替了苏联专家的工作。他先后发表过三十多篇论文、汇编了《草原论文集》1- 4册。成为中国草原研究领域中有影响的第一代草原研究工作者。
沈南英是一位善于总结的人。当时他根据草原牧草的消长规律提出夏季蓄畜牧业的理论一直还沿行到至今。解放后各级领导一直要求发展家畜数量?刻煅蟮脑夹竽烈,受天气的影响极大,风调雨顺的夏秋季,家畜膘肥体壮,每到冬春,牧草干枯了,数量也少了,家畜吃不饱,草量入不敷出,渐渐的消瘦,每到春天家畜就大量死亡。沈南英根据草原牧草数量和质量,一年四季的消长规律。提出在秋季膘肥体壮时大量屠宰牛羊,保证剩余的家畜能多吃些草,平稳渡过春天缺草时期。后人把这个办法称为季节畜牧。已经在全国推广多年了。
从研究草原虫害到研究冬虫夏草
因青海省委书记,在执行民族上犯了错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席调副主席杨植霖任青海省委书记,1963年杨书记又亲笔写信要调拨技术人员,沈南英是点名被要去了青海的。来到青海后,沈南英得知青海草原的最大危害是虫害,而且是毁灭性的。青海每年有2000万亩的草原,其中90%的牧草地被害虫吃光。青海与西藏交界处,属西藏安多地区,几个县常常因冬季草场被毛虫吃光。
正当沈南英准备下到基层去时,文革开始了,因为他是依瓦诺夫的红人。有了心理准备的沈南英,看到情况不妙,就主动请缨,下到远离西宁800多公里海拔最高的玉树洲去研究草原虫害。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对他而言,其实是躲过了一场斗争和灾难。到玉树州之后,沈南英研究草原毛虫,每年有六个月要生活在海拔3000~5000m的高原草甸上,甚至进入无人区。
1967年初夏的一天,他在玉树州扎西柯军牧场地区,动员100多名牧民用东方红牌喷雾器喷药杀灭草原毛虫时,看到在山沟的对面,有好多男女老少趴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过去看了才知道他们是在挖冬虫夏草。
沈南英发现,草原毛虫和冬虫夏草的寄生虫都是危害海拔3000~5000m高寒草甸草原的害虫,因冬虫夏草寄主虫和草原毛虫都是鳞翅目的昆虫,在生态条件的需求上比较相似。不同处是:毛虫是吃地上的草,全身都是毛,是地上害虫;冬虫夏草寄主虫吃地下的草根,身上只有几根毛,是地下害虫;他们的分布、数量有相关性,分布的海拔高度也类似。在青藏高原的山区,常是毛虫多的地方,冬虫夏草也多,只是分布的坡向不同。冬虫夏草的寄生虫——蝙蝠蛾幼虫羽化成成虫后,要爬到地面交配,因飞翔能力差,受风向、地形、植被影响大,一般停留在分水岭四周避风处和灌木丛的树叶上产卵,产下的卵掉在灌木丛下的草地上,所以一般有稀疏灌木丛下的草地里蝙蝠蛾幼虫特别多,相应的冬虫夏草也多,玉树州在海拔4100米左右的草地均产冬虫夏草。沈南英分析虫害的后果,这些害虫吃了草原地上的草,减少牛羊的饲料,而冬虫夏草所寄生的蝙蝠蛾幼虫吃的是地下的草根,得到的是价值连城的中国特产冬虫夏草,若省下的草用养牛数量来衡量是无法比拟定。实际上,当时在青海的外汇靠出口冬虫夏草兑换,每年有几千万元的创收,解放前至80年代,冬虫夏草每吨53万美元,当地收购价是16元/公斤。所以冬虫夏草每年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巨额经济效益,而且给青海政府也带来不少的财政收入。
沈南英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开始收集冬虫夏草的有关研究资料,开始重视冬虫夏草产地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工作。为了研究冬虫夏草寄主虫的分布规律,必须在高海拔产区挖土方,因为冬虫夏草寄主虫是地下虫,在土壤中,这是非常艰苦的劳动。在青海玉树州的冬虫夏草产区海拔一般为4600m左右,稍稍劳动就气喘难忍。后来,沈南英等基本摸清了青海省玉树州较近的几个区域中冬虫夏草产地寄主虫的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这就为以后开展冬虫夏草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1977年提出“研究冬虫夏草的课题”。结果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们都觉得沈南英是在多管闲事,不务正业。但是得到了青海省科技厅和外贸厅的支持,由青海外贸厅向青海省科技厅申请经费,成立冬虫夏草课题研究组,光实验室仪器设备就批了40多万,还配了专车 。这一切为他分离出正确的冬虫夏草菌种提供了条件,沈南英终于迈出了科研冬虫夏草的第一步。
不盲从,不惟上,从实际出发,从经济出发,大胆地改了行,是沈南英创造奇迹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