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了解的人不多。这个目前在中国开设的唯一一家国际“总部级”常设行政机构,坐落在北京“第三使馆区”。一幢坐南朝北的白色3层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后面连着花园,独门独院,很是幽静。借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召开之际,记者前去采访,感受它特有的氛围。
共同择址北京
秘书长助理杜伟介绍说,上合组织诞生后,建立常设机构一事就提上日程。翌年在圣彼得堡峰会上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首次以法律文件形式确定设立地区反恐怖机构和秘书处两个常设机构。随后,又将有关条例写入2003年莫斯科峰会通过的组织机制文件,决定秘书处设在北京。
受成员国共同委托,中方承担了全部建馆工作。北京亮马河畔一块2300平方米土地和所附建筑,由中国政府免费提供秘书处永久使用。2003年11月1日,即将上任的张德广秘书长同3名中国外交官在小楼前合影,拉开了筹备的序幕。
“刚来时,用‘徒有四壁’形容这小楼,一点都不夸张”,杜伟说。结果,他们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馆舍的修整和布置。中国各地的政府机构慷慨解囊:电脑、手机等是上海市外办以上海的名义捐赠的,新疆捐的是地毯,黑龙江捐了一部分办公器材和用品,外交部拨出了一批新沙发……经过紧锣密鼓的奔忙,两个常设机构全都如愿在2004年1月1日正式开馆。
会费和官员来自6国
秘书处的会费,主要用于常设机构的日常支出。本着自愿、合理、不摊派原则,每个国家根据本国国力自愿提出应缴纳的数量。这是一种很独特的缴纳方式,因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是根据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来定会费的。成立后的第一年,6国就为支持常设机构的运转缴纳了350万美元,其中216万美元拨给了秘书处;岱阎,中俄各认24%,哈萨克斯坦为21%,乌兹别克斯坦15%,吉尔吉斯斯坦10%,塔吉克斯坦6%。
会费缴纳的比例,也相应沿用到人员分配上。秘书处定编为30人,其中有21名外交官。同所有国际组织一样,按照各国缴纳的会费分配名额:中俄各派驻7名官员,之后依次为6名、5名、3名和2名。
高效的“多国组合”
30个人来自6个国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工作方式各不相同,如何把这支“多国组合”捏在一起,着实不易。一个全新的机构,从公文处理、审批程序到财务报账和物业管理,最初都不知如何运作。作息制度和节假日的安排,就是一道难题,中亚国家有独立日,中国有春节……
秘书处是上海合作组织对外交往的窗口。这两年,它参与了上海合作组织所有的会务工作。在开展反恐,促进教育、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一步步推动落实。(据人民日报;王芳 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