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一日电 题:中国高考:从“独木桥”到“立交桥”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中国一年一度的高考将至。今年恰逢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三十次高考,有九百五十万人报考全国普通高校,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
今年全国高校本科招生计划为二百六十万。正当数百万高三学生都在为六月七日、八日两天的这场考试摩拳擦掌之际,而上海的三百名高三学生,已经可以安心地安排自己的假期旅行,因为他们已经被复旦大学提前录取了。
两个月前,一千二百封特快专递从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发出,里面装的是自主选拔录取的“面试结果”,其中三百封各附一份复旦大学“预录取通知书”。这是复旦向沪上三百名高中应届毕业生发出的入学邀请。复旦一举成为恢复高考后高校自主招生的第一个吃蟹者。
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在展开。不同于以往高校自主录取中的保送生、优秀生选拔、百分之五自主招生等政策,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此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于“面试结果直接决定录取与否”。因此,被媒体称为中国高考改革的“破冰”之举。
自一九七七以来,高考制度一直就处于一种改革状态。而从一九九七年开始,改革有了一个加速的过程。一九九八年下半年,中国教育部提出“三+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基础上,加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或综合科目中的一门或几门。新方案在一九九九年逐步推广至全国。
紧接着,在二000年一月,北京、安徽等省市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增加考试次数,其目的也在于减少“一考定终身”的压力;随后两年,春季高考制度推行到上海、天津、内蒙古等省市区。
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包括一些人性化的措施。二00三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七月七日提前到六月七日,据称这是为了消除炎热天气给考生带来的发挥失常的隐患。
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二十二所高校被赋予百分之五的自主招生权。次年,教育部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新举措扩大到上海、北京之外的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九个省、市。
总结这些年的高考改革,可以看出这样一条思路:高考制度是在朝着分散化、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前进,让学校和学生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选择的自由,使高考这个千军万马争相挤过的“独木桥”变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
尽管高考制度存在弊端,官方每年也都会有一些新的措施出台,但总体上改革小心谨慎,缓步前进。面对种种争议,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表示,“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还要继续加强这个制度!薄凹绦忧俊,既表明了对这种招生制度的肯定,同时蕴涵的潜台词就是要对它进行改革。
据了解,教育部已经委托一些研究机构,进行高考制度改革的方案探索,以确定下一步的改革走向。据悉,高考改革有几个基本的方向:
第一,稳步推进统考分省命题的改革;第二,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多元化的选拔录取考试;第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分层次考录改革的迫切性也越发突出。
当然,不论怎么改,高考改革都不会像人们想象中那样简单,每一项新措施的出台,大都是利弊同生,如何真正解决问题才是顺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关键,而这些都没有现实的答案可以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