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6日电 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参加过太平洋战争的元老级政治家亨利海德日前向美众议院议长递交书简,称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如在6月访美期间发表国会演讲,就要表态不再参拜靖国神社!瞭望新闻周刊》载文称,海德之举是美国政界首次把历史问题与日美具体邦交相联系,也进一步戳穿了小泉参拜政治的谎言。
小泉上台以来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屡次参拜靖国神社,使日本外交陷入孤立,招致日政界有识之士和民众的忧虑和抨击。但小泉及其身边的右翼政客却文过饰非,否认外交孤立现实,称“世界上拿靖国神社说事的只有中韩两国”。然而,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并不仅限于日韩、日中之间,而是日本同所有被害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问题。前些年,虽然世界各国普遍不认同小泉的错误做法,但一些国家为现实利益计,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这难免让日本右翼势力产生错觉,以为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已默许其妄行,参拜气焰愈加嚣张。但是,参拜恶果的不断暴露使更多的国家及人民,看清了其中的危险性,开始表明反对立场。
自2005年始,国际舆论对小泉参拜的批评渐呈合围之势。在亚洲,虽然小泉声称同邻国关系尚好,但在韩国釜山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上,日本作为亚洲第一经济大国,却难以显示存在,孤立地位昭然。在欧洲,各国主流媒体纷纷撰文抨击靖国神社。2005年9月,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东京公开批评日本推卸战争责任,并严厉警告“日本民族在世界上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在太平洋东岸,美国作为盟友,虽不愿给小泉难堪,但最终也意识到历史问题扩大可能会危及其在亚洲的长远利益。尤其是靖国神社宣扬的“皇国史观”还含有“反美”要素。如任其发展,当前日本勃兴的民族主义也有可能滑向“反美民族主义”;谏鲜鲇锹牵乐髁髅教蹇计毡楣刈⑿∪伟菸侍。如2005年6月23日,美第一大报《今日美国》表示,靖国神社是亚洲“怨府”、“最大的是非之地”,小泉参拜乃“日本外交的最大问题”。而这次海德书简则明确地扯去了小泉掩饰外交困境的遮羞布。对此,日自民党前干事长加藤一感到,“声称同美国搞好关系就行的小泉外交,要挨美国的背摔”,“首相参拜再走下去,会吃苦果”。
面对国内外批评,小泉常把参拜靖国神社辩解为“心灵问题”、内政,似乎是别人管得太宽,在干涉小泉私事、日本内政。但是,此说不仅与事实不符,而且违背政治常识,缺乏国际法依据。小泉曾声称:“向为国捐躯的英灵致敬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存在甲级战犯问题,但人一死都会成佛”。但是,他却不敢回答这些“英灵”生前在别国干过什么?既然人死都可成佛、享受祭奠,为什么靖国神社拒绝供奉旧日军逃兵亡灵?据悉,海德在书简中称,靖国神社供奉的东条英机乃甲级战犯,曾策划袭击珍珠港。如果小泉在当年罗斯福总统对日宣战演说之地演讲后,再继续参拜,会让美国人感到侮辱。显然,海德之语再次印证了一个国际共识——战犯就是战犯,决不是什么可享受参拜的“英灵”或“佛”。
国家领导人对内掌握公权、对外代表国家,个人行为常具有公共意义,理应自我约束。去年,英国哈里王子因在私人聚会上穿纳粹军装,招致国内外严厉批评并多次道歉。同少不更事的王子相比,小泉身为首相,竟然以“个人心灵问题”为参拜强辩,实在为人不齿。从国际法角度讲,小泉明知靖国神社供奉曾危害和平的甲级战犯而前往参拜,是严重违反日本同受害国所签条约规定的反省侵略历史之义务。邻国当然有权纠弹这种背约行为。对于海德书简,日本政府回应低调,未敢像对邻国那样藉口为“内政”反驳。这暴露出小泉“心灵”、“内政”之谈的理屈和心虚。
面对参拜导致的外交窘境,小泉曾以“短期问题”安抚国内。言外之意无非是外国对参拜的批评是暂时的,早晚会“理解”。但是,海德书简却表明,只要日本继续首相参拜,国际社会就会持续反弹且力度将越来越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靖国神社宣扬的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文化。首相参拜是从国政高度鼓励这种文化,将直接影响日本国民的政治价值取向。而国民的价值取向又同普通国家化、修宪、海外用兵等日本内政外交关联密切。以日本的综合国力,要成为动摇国际安全格局的军事大国只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如此重大,国际社会不能不经常予以关注。
小泉参拜政治还加剧了各国对日本的不信任。由于历史反省不足,战后日本外交一直因价值标准不明而国际信用不足。在其当权者口中,希特勒的侵略性质竟然“学术上尚无定论”。长期以来,凡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日本根本不问合法与否,一概支持。小泉的参拜政治更是颠倒是非,恶意伤害受害国人民的感情,透支邦交诚信。日本由这样俯仰权势、是非不分的政客领导,怎能得到他国信赖?难怪连有的美国学者都称,“日本虽可控,但不可信”。既然不可信,国际社会就不得不对鼓吹“靖国史观”政客们时时警惕、牵制。小泉的“短期问题”说只能是一厢情愿。
当谎言被揭穿后,真相自然大白。小泉参拜政治的真相,就是以靖国史观等极右翼理念渗透内政外交,推动日本军事政治大国化。他能达到目的吗?我们不妨听听日本民众的反应,看看亚洲国家的态度,再读读亨利海德的书简。(段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