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双规”制度可能无法遽然全盘废止,但按照法治原则,其适用范围、对象应越来越小,适用频率越来越低
在大多数有关反腐败的新闻中,都有“双规”一词,大多数贪官的犯罪情节,都是通过“双规”被揭露的。有人形容,官员们不怕检察官,就怕“双规”。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反腐败利器是一种治乱用重典的非常之举,如何将其纳入到法治轨道,一直是执政党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双规”的正式说法是“两规”“两指”,它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国内腐败现象呈易发、多发态势,而纪检监察机关可用的武器却相当有限,于是,“双规”应运而生。1990年底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明确规定:监察机关在案件调查中有权“责令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就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1994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颁布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调查组有权按照规定程序……要求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就案件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说明!
这样,“双规”就成为法律和党内规章授权纪检和监察机关在查处违犯党纪、政纪案件时可以使用的一项组织措施。运用这一措施,纪检监察部门查破了一批大案要案,令腐败分子闻风丧胆。
而“双规”的威慑力,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来自其超常规性!八妗钡牡鞑椴煌诩觳旎氐难屎偷鞑,更不同于法院的公开审理。比如在“双规”期间,被调查对象不得与外界联系,也不能聘请律师,不能查阅案卷。因此,他不了解自己的违纪违法问题中哪些已被调查者了解,自己的哪些同伙已经已反戈一击。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被调查对象处于一种劣势地位,而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人员就会利用这种优势,从证据上、政治上、心理上精心设计,从中查找其弱点和破绽,予以突破。
“双规”制度的超常规性,也体现在期限方面。相关规章规定,“案件调查的时限为三个月,必要时可延长一个月。案情重大或复杂的案件,在延长期内仍不能查结的,可报经立案机关批准后延长调查时间!闭庖馕蹲牛谑导什僮髦校八妗钡钠谙奘怯上喙氐鞑樽楹推渲鞴芑刈孕姓莆盏,而没有硬性规定。也因此,“双规”成为党组织内部涉及党员人身自由的最为严厉的强制手段。
这些超常规性,是“双规”的特殊力量所在,但是,近年来,执政党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双规的超常规性,与法治是有一定不协调之处的。比如,按照法治原则,除了司法机构之外,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得剥夺个人的人身自由,公安机关和检察院要限制一个人的人身自由,必须履行相关程序!八妗蓖窍拗屏烁鋈说娜松碜杂,但其限制性权力却不是来自司法机关的授予。
为此,自诞生之时起,“双规”其实就在发生变化。1998年6月到2001年9月,中央纪委、监察部相继出台了四个规范性文件,对“两规”“两指”措施做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尤其是去年以来,中央纪委发布“7号文件”、中央办公厅发布“28号文件”,给“双规”制度带来了相当大的变化。
第一,更严格地限定“双规”对象,必须是党员,且符合若干条件;第二,“两规”实施主体被限制在县处级及以上纪检机关,有报道称,自“7号文件”实施后,不少企、事业单位已禁用“两规”;第三,审批程序更为严格,纪检机关在实施“两规”前,县处级需经市局级向省部级备案,市局级需向省部级备案,省部级则需向中纪委备案;第四,对“两规”时限做出约束,即“不得超过案件调查时限”。如延期则面临更严格的审批程序。
可以说,执政党试图更为严格地限定“双规”制度的适用主体、对象的范围和程序,从而使之更好地与法治的基本原则相容。中央纪委有关人士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当下在打击腐败分子的过程中,纪检机关将更加关注人权,规范“两规”措施,保障被查处人的权利。中央纪委法规室政策研究处处长蔡晓曾表示,纪检监察机关将慎用或不用“两规”措施。
作为一种有效的反腐工具,“双规”制度可能无法遽然全盘废止,但有关部门需要按照法治原则对其进行改进,使“两规”“两指”措施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同时,按照法治原则,“双规”的适用范围、对象也应越来越小,适用频率越来越低。在一个法治社会,腐败行为及官员的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应由普通司法机关、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进行调查和惩处。这种程序有相对完善的法律作为依据,当事人的权益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保障。而一个社会在惩罚犯罪活动时候是否同时尊重其权利,乃是其是否建立法治制度的试金石。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