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桃花扇》表明了昆剧人要将“年轻”进行到底的决心。尽管争议不断,但这么做至少延缓了这个古老戏种的“死亡”
本刊记者/应妮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三百年前的孔尚任,历经十余载,脱稿而成的传奇历史剧《桃花扇》,近日,被搬上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台,由一群来自江苏省昆剧院的“最小年龄16,平均年龄18”的孩子们诠释。年轻演员也成为该戏最大的“宣传点”。
这样的年纪,几乎达到戏曲界能够正式登台演出的最低极限了,更遑论是《桃花扇》这样的大戏?梢运,在“年轻化”方面,田沁鑫的《桃花扇》比前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走得更远。
一直以来,戏曲界内公认的一个演员的成熟期在30岁左右。这之前,要经过近20年的基本功训练、跑龙套以及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才能“熬出头”。而白先勇开了昆剧的风气之先,大胆启用年轻人,由老一辈来传帮带;如今到《桃花扇》依旧沿用这一路数,而且演员的年纪更小,老师们的阵容更豪华(四个老师均是梅花大奖得主)。
回溯2004年由白先勇提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引起轩然大波,争议的焦点就在于年轻时尚的欣赏方式是否适用于昆剧。在“青春版”《牡丹亭》里,不但所有演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而且在舞台美术、服装、灯光等等传统昆曲所不屑的方方面面投入巨资,融入诸多现代审美元素,即使白先勇自己,也毫不讳言这是一次“为保护昆曲艺术所作的探索”。
而在主要角色选取上,白力排众议“钦点”苏州昆剧院里两名如花似玉的年轻人,还说服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继青、汪世瑜收二人为关门弟子。这样的改变在吸引诸多年轻人的同时,也招来业内人士的诟病,最主要的指责认为他改变了昆剧的基本欣赏规律,从单纯的听觉艺术变成一个“四不像”。
可白先勇的借年轻之气,挽救老气横秋传统戏剧的尝试显然有了成效。在苏州大学的首演赢得学子一片喝彩,随后在世界各地以及两岸三地多所高校巡演,至今余韵未歇;今年4月中旬《牡》还将再度光临北京大学,从该校BBS中的讨论看到已剩票不多!扒啻喊妗保紫扔,的确成了吸引年轻人的金字招牌。
而借着《牡》的余热,苏州昆剧院同期推出了三本的《长生殿》,依然是大投资大制作,在服装舞美上也做足功夫,甚至请来叶锦添“锦上添花”,可男女主演换成了王芳和赵文林两位四十岁左右、舞台经验丰富的优秀演员,虽然两人都是苏昆的台柱子,效果却远不如“青春版”《牡丹亭》。在热闹的首演和进京演出之后,它几乎已经从观众视线中消失。
看过这两部昆剧的一位年轻观众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如果二选一,我一定会选《牡丹亭》,最直观的就是演员的扮相好,看着真是舒服”!拔业亩湔嫣怀隽匠鱿烦ι嫌刑蟛畋穑泳跣Ч畋鹂删吞罅,老人儿的身段扮相远远不如年轻人啊!
正如此,此次《桃花扇》更是彻底地表明了“年轻化”的决心,在《桃花扇》中出现最动人的一幕,当属首演之后的谢幕,导演精心设计成了一场公开的拜师会。身着戏服的学生们给各自的指导老师深深鞠躬,身着传统长衫的老师们或与孩子们抱成一团、或是亲吻她们的面颊、或扮俏皮状拎着学生的耳朵,舞台上昆剧人明白地“宣布”了昆剧艺术新人与老人的交接。这似乎也正式宣告了昆剧年轻化的到来。
在这个戏曲全面没落的时代,这么做,至少是延缓了这个古老戏种的“死亡”,使它为拯救自己争取到诊断和改善的时间。
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柯军用“残酷”来形容昆剧面临的现况:今年40岁左右的一批正当壮年的“老一代”演员,正处在个人艺术生涯的颠峰,却无缘上这出大戏!10年后,这方舞台必将属于年轻人,如果从现在开始,他们就能够登台锻炼,那么,昆曲的明天就是值得期待的!
然而昆剧明天,仅靠这群孩子能顶起来吗?无论是《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都面临将原始剧本重新删改的问题。白先勇将原著的55折删改到27折,要分三天演出;而《桃花扇》则将原本的44出浓缩为6出,一个古时可以连演9天的戏被压缩到了3个小时,无怪乎所有观众都对匆促的结尾难以接受。
仅仅在演员班底上接上昆剧这口气,而在舞台表现、剧本编排以及音乐整理等配套项目缺乏必备的修为和人才,看来,昆剧要获得新生还有待时日。(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