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7日电 2006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将保持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并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今天在《国际金融报》撰文分析指出,从目前来看,2006年经济金融形势存在以下五点不确定性。
一、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快增速?文章认为,2006年中国投资增速将温和回落,消费将稳步增长,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有所下降(2006年中国进出口增速将有所下降,预计分别在18%和16%左右。贸易顺差继续增加但增速有所下降,预计在1300亿美元左右)。总的来看,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但增速将比2005年有所回落,预计GDP增幅在8.5%-9%之间。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会否大幅降低?文章认为,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20%左右的名义增速,如果考虑投资价格回落的因素,则实际增幅要略高一些。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第一,2005年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增长较快,预示着2006年的投资增幅不会有大的回落;第二,中国正处于重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基础和公共设施的内在需求较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具有必然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产业政策导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率下降、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放缓等等。
三、2006年消费持续增长的后劲如何?文章认为,2006年消费增长将比较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在13%左右。支持消费平稳增长的因素是所得税负担的减轻、政府的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增加、“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制约消费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是企业效益的下降影响工薪收入的提高、粮食价格提高空间不大,以及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消费环境需要长期努力,等等。文章分析认为,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涨幅在2%左右,不会出现通缩。这主要是因为上游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回落、食品价格基本稳定等等。
四、“宽货币、紧信贷“格局将会否延续?法定利率有无下降空间?文章认为,第一,“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续。M2将增长16%左右,人民币贷款增幅13%左右,略微低于2005年的水平(人行2006年工作会议确定的调控目标为M2增长16%,M1增长14%,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2.5万亿即12.8%左右)。短期贷款和票据业务将保持快速发展发展。影响M2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股票市场发展分流部分存款、投资增幅趋缓使派生存款增长趋缓,等等。影响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ABCP(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分流贷款需求,主要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使其面临资产运用的更大压力和冲动。第二,在经济温和回落、不会出现通缩的情况下,2006年货币政策将以稳定为主,注重微调,降低法定利率的可能性较小。第三,在资金运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2006年商业银行利率下浮的可能不能排除。第四,由于物价涨幅较为温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可能下降、资金面较为宽松,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总体上将维持较低水平,涨幅比较有限。
五、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到底会有多大?文章认为,2006年人民币可能升值3%-5%。一是由于中国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连续多年“双顺差”,这既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也受到国际上的种种指责和压力,人民币存在升值的必要。二是美联储连续13次升息后,中美利差进一步拉大,缩小了更多短期资金流入的机率,人民币小幅升值的时机较好。三是大幅升值将对出口导向的行业形成太大压力、激化就业矛盾;而5%以内的升幅是可以承受的,同时有助于渐进地、主动地调整出口产业规模过大的格局。
此外,文章并指出,2006年原油价格的变化也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物价走势、贸易差额,乃至资源品价格改革的进展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格外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