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7日电 《澳门日报》今日发表题为《瑞智事件凸显台商困境》的文章,指出当局死守企业赴大陆投资限制的门槛,表面上是考量所谓“国家安全”,背后实则是阻挡两岸交流。
文章首先陈述陈盛沺的例子,台湾声宝集团、前瑞智精密董事长陈盛沺日前登报炮轰当局的大陆政策,引起岛内各界的高度关注。有媒体指出,瑞智事件凸显岛内许多上市柜公司投资大陆已到了极限的困境,业界普遍认为,唯有取消上市柜公司投资大陆的限制,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据悉,台经济主管单位近日指瑞智精密公司“违法”投资大陆,罚款70万元新台币,并将持续追查。当局对“瑞智”作出罚责是根据所谓“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审查原则”,其中规定:企业净值规模在50亿元以下者,累计赴大陆投资金额上限是40%,若超过将?。故陈盛沺日前登报炮轰当局的大陆政策,痛斥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上限不得超过40%是恶法,是台商心中的最痛。指出当局只有大举松绑投资大陆上限,并加速开放“三通”,台湾经济才有未来。
文章指出,该规定是李登辉执政时为阻止台商投资大陆而提出的“戒急用忍”政策,实施迄今已超过15年。对此限制,岛内产业界一再提出批评,认为“太落伍”、“不符大环境需求”。尽管业界要求松绑呼声高涨,但是陈水扁当局态度一直强硬,辩称现行的设限是为了“避免台商大陆投资失败而影响台湾母公司”,“为降低对大陆经济依赖的风险”。强词夺理、一派胡言。
而事实上,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台湾象样的上巿柜公司早已纷纷加入企业西进的大潮,稍有实力者,包括几家在台湾名列前茅的信息大厂,在大陆的经营规模员工动辄数以万计,早就超越台湾母公司,是否超过大陆投资规定的资金上限,企业界彼此心知肚明。
一名经贸官员就此表示,根据“投审会”资料,已赴大陆投资的台商,超过当局40%上限的至少10家,且不少是岛内前500大的企业。其实有管制就容易滋生弊端,当局死守企业赴大陆投资限制的门槛,表面上是考量所谓“国家安全”,背后实则是阻挡两岸交流。
台湾当局倘若无法认清两岸经贸往来的事实需要,一味采取管制企业登陆的“戒急用忍”政策,未来类似瑞智事件将层出不穷,于台湾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