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本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留学政策对中国学生的吸引,以及有待填充的空白市场,使至短短几年间,爱尔兰留学生和商户迅速增长,无限机遇被把握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很多中国人盲目的聚集在爱尔兰,随波逐流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当年鲁迅先生企图从文化上唤醒迷惘的民众,剖析中国人的劣根性。然而,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劣习依旧。今天在爱的众多中国人,就像当年新旧社会体制交替那样,其劣习同样暴露无遗。
滞留不前的留学生状况
提到留学生,爱尔兰的留学生情况的确是情况比较特殊的,在这里来了三,五年还在读语言的学生,屡见不鲜,而且素质有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大多数人盲从的选择了来到爱尔兰,签语言学校,打工,而其中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钱,学历还是身份?恐怕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概念对于他们还是陌生的字眼吧。
到爱留学的学生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爱“混”不下去回国的,第二类是完成学业毕业回国或者获得工作居留的,还有一种是选择黑下(就是没有身份的非法居留)。第一类往往是意志比较薄弱的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被家长送去留学的,他们在家是娇生惯养,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刚刚摆脱学习的“阴影”,享受没有家长掌控的“自由”,没有自我控制力,导致最后年复一年,一事无成。他们回家大都会宣扬爱尔兰如何的差,是农村,是上了贼船,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和父母朋友交差,才能够挽回面子,父母才能够原谅他们;亦或卖个假文凭,蒙混了事。孰不知,如果秉性不改的话,到那里都是一样!这类学生由于没有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不爱刻苦学习,黑下之后,对于世界和社会的认识产生了扭曲和偏激的心理,常常去感慨别人为什么有殷实的家境,良好的机遇,这种矛盾的思想,也是近些年中国留学生犯罪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第二类人中有的是在中国已经有家有小,原来已经有单位,出国的唯一目的是真正学些西方的先进理念,让自己上个更加高的层次,希望回国能大展拳脚;有的是一开始就目标明确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往往这类人比较低调,年龄比较大,不愿意浪费时间,适应能力很强,很能够融入到一个新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但是这类人中有些年轻人,趋向为崇洋媚外,有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恨不得把自己和中国的关系撇开的一干二净。孩子们,你们能撇的掉自己的黑头发,黄皮肤吗?
第三类人,也是最让爱尔兰政府头疼的问题。很多学生一开始来的时候都是踌躇满志,就像前面提到的,在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情况下,每天混日子,时间不断的打磨着他们学习的意志,最终无路可走又不能回国,只好黑在这里打工。这些年轻人没有坚强的意旨力去支持自己完成理想和目标,把失败的原因归于不断上涨的学费和生活费,主观上迷失自我,又不能吃苦,即使是打工,也做不到在这里苦忍几年“人下人”,回国翻身“人上人”。只是维持一种循环的状态,每天都麻木的过同一种生活。更何谈,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难融主流社会的中国商人
以笔者之见,目前在爱的中国商人为什么这些年无论如何发展,都难融入爱尔兰主流社会?除了文化差异,语言障碍,还有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在作怪。这里的中国人往往变得短视和急功近利,把智慧都放在钻制度空子上,而不是放在如何完善制度上。就像学者钟伟曾经说过:“中国并不缺经济学家,缺的只是对经济学常识的足够尊重!”只有钱,放进他们的口袋,才是他们存在于异国他乡最塌实的目标。文化风俗礼节一样没有学会和融入,倒是爱尔兰的酒鬼习气沾染了不少,可是更多的恐怕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爱尔兰国家不大,中餐馆和外买档的数量不少,而这里是公认人际关系最复杂的地方,人和人互相压制“窝里斗”和妒忌的“红眼病”得到充分的体现。一个中国人会把一件事情干得很好,两个中国人就完蛋了。不是去和老板那里告状,就是去和其它人讲你的坏话,排挤你。好比古代皇宫的“争宠”,这是由于生存压力造成的吗?非也,非也。这是狡猾的老板在利用中国人的劣根性来牵制员工。这种封建时代皇帝牵制各大臣的故旧手段,早该在经济社会淘汰的东西,竟然还在屡试不爽。再加上中国人亲戚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只要能派上用场,“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都要联系着,这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心思哪?心思自然都放在争宠和牵制上,经营管理早就遗忘在遥远的地方了。这样的不团结,外国人一边不理解,一边看笑话。而因为妒忌心,打架闹事,中国人之间互相滋生事端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如果不能保持豁达的胸怀,那么事业是很难再有进步的。在看着别人发家致富的时候,不是要诋毁和妒忌,而是更多的要想想为什么他可以,而我不可以. 把精力多放在如何创造和发现新的商业机会上,不要一味的盲从和人云亦云,如果非要互相比较,也应该是“比学赶帮超”的精神更重要吧。
当年鲁迅先生看着阿Q的沉迷,曾“怒其不幸,哀其不争!倍收咭彩窍M璐宋恼驴梢愿诎闹泄饲孟炀乐。此时,还是要借助著名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一句明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反观,我们该庆幸自己不必生活在战争的年代,我们已享有和平的大好环境,那么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供稿:爱尔兰《新岛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