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最近香港大学在中国内地热烈招生一事,成了热门话题。
尤其是不久前,中国旅美学者薛涌发表文章,说由于香港的大学在国际交流机会、奖学金及教育机制等方面都较有优势,如果被香港挑走中国内地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那么清华和北大这些名校在未来也许就会被无情地扫成二流学校。此论一出,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理智地指出这已不是“香港大学对弈内地高!钡拿,其内涵其实已越过所谓“顶尖高校”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大学制度的直接碰撞。与其说香港的大学是在与清华、北大角力,不如说是直接对中国大学制度发出挑战。
当地教育观察家认为,去年底吉林大学45名博士生导师集体落聘,也许就是中国高校制度的一次“改革前奏”,无论这前奏是否能很快进入改革主乐章,但“博导”、“招生”、“教改”早已成为媒体在教育报道上高度关注的名词。
内地大学学科设置的陈旧老化、跟不上科学潮流和市场需求,已把中国教育制度最软弱的环节表现出来,虽然少数优秀学府正向“世界一流”进军,但总体所面临的,仍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体制性和观念性障碍。
在中国内地,报读北大、清华或者是交大、浙大,其实都无实质性区别,再优秀的高;疽彩谴油桓瞿W永镏隼吹——是一种“全国大一统”的行政制度、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模式、大学城规划及新校区设计等等。而香港学府与内地高?伤凳橇礁鐾耆煌分,其制度设计、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都完全不同。
7月21日中央电视访问港大校长徐立之,他就坦陈香港大学希望学生能具备更强健的交流能力。他希望这次招到的学生,除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外,还应乐于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他认为大学生应有更具自信的逻辑思维,因为“全人教育”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表达、应变等各项素质及能力,如此方能让学生适应社会转变需要,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
这就是中国内地高校与香港学府两种教育制度及教育理念上的差异。香港的大学生,读书成绩也许没有“名校状元”那样精彩,但香港学生社团之活跃、参与学校生活之热烈、对香港社会之深入认识、组织管理才能、社会责任感及参与能力之强,都令人刮目相看,这都是中国内地学生望尘莫及的。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有删节;作者:吴韦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