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5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4日在伊斯兰堡会议中心发表题为《弘扬传统友谊 深化全面合作》的演讲。
演讲全文如下:
弘扬传统友谊 深化全面合作
——在伊斯兰堡会议中心的演讲
(2006年11月24日,伊斯兰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尊敬的穆沙拉夫总统,尊敬的阿齐兹总理,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非常高兴应邀在伊斯兰堡会议中心发表演讲。首先,请允许我向在座巴基斯坦各界朋友,并通过你们向兄弟的巴基斯坦人民,转达13亿中国人民的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
这是我第二次访问巴基斯坦。1984年,我曾访问过你们美丽的国家。时隔22年,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和巴基斯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巴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没有变。这次来,一走下飞机,我们就受到贵国政府和人民的隆重欢迎,再次亲身感受到巴基斯坦人民发自内心的兄弟情谊。这种情谊,正像巴基斯坦朋友形容的那样:“比喜马拉雅山还高,比印度洋还深,比蜜还甜!
巴基斯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老的印度河文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在这里交替繁衍,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巴基斯坦又是一个年轻的国度。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诞生的国家,巴基斯坦在独立以来59年的历史进程中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胜利。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穆沙拉夫总统领导下,巴基斯坦人民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形势,妥善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取得国家建设的新成就。过去3年来,巴基斯坦保持了平均7.5%的经济增长率,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去年,巴基斯坦战胜了罕见的地震灾害,灾后重建取得积极进展。巴基斯坦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致力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中国人民真诚地为兄弟的巴基斯坦人民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衷心祝愿兄弟的巴基斯坦人民在建设国家和振兴民族的伟大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巴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古老的丝绸之路早就把两国人民连结在一起。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在塔克西拉潜心研修佛学,其著作《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在巴基斯坦的所见所闻,成为中巴两国人民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1951年中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一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友谊与日俱增,合作日益密切。我们两国是真正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遭到外部封锁的困难时期,是巴基斯坦为中国提供了通往世界的空中走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巴基斯坦为中美实现关系正;芷鹆饲帕。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在台湾、西藏、人权和打击“东突”恐怖势力等关系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巴基斯坦长期以来给予中国宝贵支持。同样,在巴基斯坦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中,在巴基斯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地同巴基斯坦站在一起。
历史记录了中巴友好的一座座丰碑,中巴两国人民用辛勤劳动共同建设的喀喇昆仑公路、恰希玛核电站、瓜达尔港等项目,见证了两国人民伟大友谊的发展历程。我们为中巴友谊牢不可破深感自豪!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携手合作,共创未来,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时代对我们的召唤。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地重视中巴关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巴各领域务实合作,愿同巴方一道努力,不断把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向更高水平。为此,我提出以下倡议。
第一,深化战略合作,巩固传统友谊。中巴有着历久弥坚的全天候友谊,这是我们两国共同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并不断发扬光大。2003年,我们两国签署了《关于双边合作发展方向的联合宣言》。去年,我们两国又签署了《中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国全方位合作,不断给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赋予新的内涵。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巴关系,愿继续保持两国领导人密切交往,扩大双方政府、立法机构、政党、民间团体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好两国业已建立的战略、经贸、科技、安全、防务等领域合作机制,就各自关心的重大问题保持经常磋商和协调。
第二,拓展经贸往来,实现互利共赢。中巴拥有近15亿人口的共同市场,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呈现较快发展势头。这已成为中巴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今天上午,双方签署了《中巴自由贸易协定》,标志着两国自由贸易区谈判取得成功,对提升双方经贸合作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双方还签署了《中巴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描绘了今后两国经贸合作的蓝图。中国政府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把巴基斯坦作为投资合作的重点方向之一,支持他们到巴基斯坦承包工程、投资办厂、开展技术研发。中方愿重点在能源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农业领域同巴方加强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第三,扩大人文交流,夯实友好基础。中方高兴地看到,中国孔子学院已经在巴基斯坦落成,中巴友谊中心项目也已正式换文。希望这两个项目能够搭起两国人文交流的新平台。为培养更多中巴友好事业接班人,中国政府决定未来5年内邀请500名巴基斯坦青年访华,并积极考虑增加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名额。中国政府支持双方在文化、卫生、教育、旅游、体育、新闻媒体、学术团体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支持扩大两国航空和陆路联系,推进友城合作,进一步夯实两国友好合作的社会基础。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共同利益。中巴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一向保持着良好合作传统。中国一直将巴基斯坦视为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愿同巴基斯坦一道,共同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共同致力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共同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巴基斯坦的真诚朋友,中方愿意看到巴基斯坦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愿意在东盟地区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亚洲合作对话、亚欧会议等区域合作组织中同巴方加强协调和合作。
第五,推动文明交流,共促世界和谐。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虽然中巴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妨碍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中巴关系堪称不同文明国家和谐共处的典范。中方高度赞赏穆沙拉夫总统倡导的“温和文明观”,认为这是促进不同文明国家和谐共处的重要主张。中方认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承认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模式的差异。这是世界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世界蓬勃发展的动力。不能因各国之间存在种种差异而对别国内政说三道四,更不能把世界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归咎于哪一种文明、哪一个民族、哪一种宗教。中国愿同巴基斯坦一道,共同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是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辛勤劳动、不懈探索、勇于创造,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发展进入了历史新时期。28年间,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35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升到14219亿美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2300多万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仍是基本国情。目前,中国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经过很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中国已经明确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将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继续艰苦奋斗,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饱受外族侵略和内部动荡之苦,中国社会在战火中动荡了一个世纪之久,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深知和平之宝贵。中国人民从切身经历和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任何民族都应该通过和平方式实现本民族的发展目标;只有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发展才是持久的牢靠的发展,也才是既有利于本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同各国广泛开展互利合作中促进自己的发展,又以自己的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坚定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和巴基斯坦都是伟大的国家,两国是亲密的友好邻邦,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紧紧连结在一起。让我们抓住机遇、共迎挑战,弘扬传统友谊,深化全面合作,在新世纪的征程上,共同为发展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懈努力!共同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祝中巴友谊万古长青!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