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正发布一道道金牌,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企银行融资风声日紧。另一方面,股市正越来越成为房企融资的平台。保利地产已经率先敲开了A股市场大门,很多房地产公司也正在酝酿IPO,而更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公司,巧妙通过上市公司股改和定向增发的办法来达到买壳上市的目的。有媒体初步统计,再融资重启以来,以对价支付、资产置换和定向增发为手段,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获得地产资产注入,股市正逐渐成为房企集聚地。
那么,在目前国家规范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饥渴的时候,现在如此多的房企大举进入股市圈钱,对于中国股市和未来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一旦房产泡沫出现问题,谁来为之埋单呢?
在当前房地产调控方兴未艾之际,房地产企业大举进入股市,绝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动向。
房地产企业通过股市融资,在正常情形下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市场行为,但是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由于银行融资渠道“此路不通”而转向股市融资,则无疑含有十分明显的反调控意味。作为资源配置平台的资本市场,虽然没有必要因为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而封杀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的途径,但是,如果仅仅考虑个别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需求而无视宏观调控的整体要求,过于积极地为一些房地产企业融资圈钱打开方便之门,这不仅对其他所有房地产企业存在不公平,而且还很容易为一些别有用心的房地产企业所利用,为他们提供同宏观政策对着干的“阵地”和“弹药”。
房地产企业资产通过股改对价支付、资产置换和定向增发等途径注入上市公司,这在正常情形下也可说是无可厚非的市场行为,但是,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由于这些资产本身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透支或别的潜在风险,接受相关注资的上市公司非但无从享受已经成为过去时的房地产牛市,相反,还会被那些几乎走投无路的房地产企业“顶”上应付宏观调控的第一线。它们不仅要为这些房地产资产走出资金和其他各方面的困境排忧解难,而且,必要时还需要承担其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偿债责任。更可悲的是,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对称和相关市场规则的不公平,身不由己的投资者将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为这些勇于“自我牺牲”的上市公司的殉葬品。
股市不仅需要防止融资需求的过快扩张超过市场的可承受能力,更需警惕超出正常融资需求的圈钱倾向以恢复性融资的名义肆无忌惮地向股市逼债。
楼市过热从来就是造成股市失血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是楼市过热、遭到严厉的宏观调控,他们怎会想到股市呢?问题是,如果股市一不小心当了东郭先生,那么,房老大难道不会反过来再咬一口,让股兄弟再次为其大出血吗?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黄湘源)